长期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

2024-04-18 15:56:09

相关政策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相关政策提出,未来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指导各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等三大措施,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长期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

具体到农田建设中,高标准农田是有详细的标准的。首先从土地的平整度上来看,地块需集中耕作,土层的厚度需要达到30公分以上,有效土层的厚度更要达到60公分以上。

就是说这类田地必须得是熟地,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高产和稳产需求。同时,整块地的平整度,还需要满足机械化的耕作需求。

在地块亩数上,北方平原地区,一块高标准农田的亩数要超过200亩,南方地区需超过100亩,丘陵地区水平梯田化率要达到九成以上。所以单从地块的规模看,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就很庞大。

其次,高标准农田需要有稳定的灌溉和排水设施。根据标准规定,北方地区的旱田灌溉保证率不能低于50%,水田要超过70%。南方地区这两项数据的标准是70%和75%。而在排涝上,要能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水。

再者,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也要有保证。按照规定,高标准农田需要有便捷高效的道路体系,村镇到土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道路的通达度,平原地区要超过90%,丘陵地区也要达到80%以上。

最后,高标准农田的相应设施,还要跟生态环境工程相衔接。整体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强。

而从粮食产量的角度看,高标准农田一定得是高产的,平均的亩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提升10%到20%。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将会是常态化标准。

既要高产,还要节能有效率。国内已建设成的高标准农田,其节水率达到了三成左右,节肥率超过了13%,节药率接近20%。

经过建设和集中整改后,高标准农田也促进了生产的集中转型升级。相比于其他农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30%,机械化的水平也提升了20%。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

我国在2022年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的基础上,加快把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以此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在建设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各地项目实施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

在建设内容上要综合配套。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建设内容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在建设措施上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耕地质量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施策推进项目建设。

高标准农田谁来建、怎么管?

高标准农田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项目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包括制定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作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结合耕地资源条件、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分布利用等情况,有序推进地方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保障,统筹开展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建设布局,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加强工作指导和调度,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光明网
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