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能 更高效 传统农业从“新”出发

2024-04-18 16:00:51

种田就请“田保姆”,连片果园“轻松管”,直播成为“新农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遍地开花”,从“新”出发的传统农业活力满满。

春回大地,各地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稳面积、提单产,努力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打下良好基础。广袤田野上,处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播种着丰收的希望。其间,智能化的管理设备、绿色循环的种养模式、打通生产与消费的销售渠道不断涌现,农产品不再局限于一个“土”字,科技创新、绿色理念、全新业态,传统农业从“新”出发,迈向时代“潮”头。

新技术赋能

综合生产效能提升

管道输水灌溉高效又节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洒除草剂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一天可喷洒400亩至500亩地……正值春耕关键期,田野里到处可见“科技范儿”。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赋能传统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在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红畈村,村民颜仁涛的30亩大棚阳光玫瑰葡萄已进入绒球期。为满足葡萄不断增加的水肥需求,他正和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员工一起,升级用电线路和控制设备,提高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运行效率。

“你看,只要按下开关就能自动灌溉了。”看着刚刚装好的智能化设备,颜仁涛十分满意。他说,葡萄好吃栽培难,尤其是每年3月至9月,需要起早贪黑灌溉施肥、疏花疏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这几年,颜仁涛对葡萄园进行了提档升级,修建大棚,布设滴灌和喷灌设备。一系列举措之下,不仅人力投入减少,精准灌溉施肥还有效地促进了增产。“去年葡萄产量6万多斤,今年水肥供应将更加及时,预计产量能达到10万斤。”

20个人,管理7000亩稻田,综合生产效能提升20%以上……在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数字技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正在被高速运转的数据与机器替代。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逐渐拓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得益于智慧农业,即便是盐碱地也能“轻松”变良田。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的一家智慧农场里,葛艳俊和同事们正在田里踏查,准备抓紧把田埂再重新修整一遍,并把稻田里的秸秆打包离田,确保4月初能够及时放水泡田。农场的水稻育苗大棚里正在安装全自动的“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农场新研发的自动育秧机也开始调试。“过去水稻育苗需要七八个人,现在有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只需两个人,可实现24小时不停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葛艳俊说。

吉林西部地区是世界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当地大片盐碱地,农作物难以生长。尤其是春季,风大沙尘大,“刚来村里时,站在农田吹得眼睛睁不开。”葛艳俊和同事们便顶着风在稻田里安装电机,改造自动灌排水系统。如今,稻田里安装了气象、监控等各种设施,只需坐在办公室里便能通过手机和电脑操控稻田灌溉、排水和无人驾驶农机作业。从2019年开始经营智慧农场至今,葛艳俊带领团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耕种面积近300公顷。去年秋收,农场每公顷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8000斤,实现大丰收,收入也大幅提高。

新模式加成

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具

自动化的设施,智能化的操控,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便捷了农业生产过程,更拓宽了农业生产者的眼界卓识,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走进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市的前锋农场,沿着G102国道穿行于“科技示范走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番别样的风景。“科技示范走廊”沿途20多万亩稻田全部采用侧深施肥与宽窄行插秧技术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插秧时,同步施用混合肥料,免去了施用返青肥的环节,避免了粗放施用造成的水污染和肥料蒸发带来的空气污染。同时,采用“17cm+33cm”的宽窄行距进行插秧,通过合理密植,增加保苗株数,每亩能增加三四千株秧苗,可以收到增产的效果。

“科技示范走廊”的水稻旱播水管技术是田间标准化的一个亮点,与传统的育秧移栽相比,节省了整地做床、育秧、插秧、补苗程序。在水短缺时可以在最佳时期进行播种,缓解了泡田移栽时大量用水用电问题,也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降本增效、节水节电以外,“吞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尾菜,“吐出”优质有机肥……走进位于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的杰会肉鸡养殖场的农业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中心,可以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各类农业废弃物倒入地下配料仓后,自动按比例进行配料,经机械搅拌,进入发酵槽,多级发酵、翻抛、腐熟,进入陈化区,再就地输送到山东润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有机肥。

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中心在处理养殖粪污同时,还免费为全镇处理蔬菜尾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能够持续投料,持续产出,年处理量可达12万吨,其中处理畜禽粪便6万吨、尾菜4万吨、花生壳和其他秸秆2万吨,实现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而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碱富桥村的光伏鱼菜公园内,光伏板架在棚顶,大棚池塘里的鱼自由戏水欢游,采用浮板新技术种植的芹菜和小白菜鲜嫩葱郁。“这种新模式种养,不仅解决了园区的用电,剩余的电还能卖给国家电网。今天一个光伏大棚就能产生45度电,一个厂房500度电,这些都是收益。”宁夏益农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小龙说,“我们现在是1个兆瓦的农光互补发电系统,可实现夏季日发电量3000度、冬季日发电量1800度,年发电量达到80万度,除满足园区自身生产运行用电50万度需求外,每年可实现30万度上网收益,可增收10万元以上。”

“光伏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经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又可作为养殖水返回。同时,该模式可利用大棚顶部铺设光伏组件,推动农机与能源完美结合,既解决农业设施用电,又可提供清洁能源,实现“一棚两用”“农光互补”。

光伏鱼菜公园光伏大棚占地面积2400平米,配套温室3000平米,系统采用闭环与开环双系统生产模式,夏季以养殖鱼菜共生系统,冬季以室内垂钓鱼菜共生循环为主,可实现鱼菜双收周年生产。大棚采光面采用汉能光伏板发电系统,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为系统中曝气泵、循环水泵、补光照明灯、温室卷帘机、环流风机等耗电设备提供电力。鱼池废水通过鱼菜共生系统过滤、吸收、净化后循环回到鱼池,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三产融合的绿色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新业态助力

农业产业拓展新可能

新技术造就了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催生了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移动终端成为“新农具”,网络直播成为“新农活”,农产品销售乘着直播“东风”,远销海内外,为农业产业拓展新的可能。

直播电商作为解锁农业发展的新钥匙,一度变得火热,由“媒体+头部主播”牵头的助农直播走红全网,无数主播、直播间、机构纷纷加入其中。据统计,2023年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直播为农户提供了产品快速销售渠道,也使农户手中的农产品实现迅速转销,将价值统筹的实现变为可能。

鄂东大冶市茗山乡屋段村,大冶市茗山乡绿岳生态种养场负责人余东岳正在拍摄竹笋短视频。他身披雨衣、手持铁锹,一边挖笋,一边解说:“春笋炒腊肉,美味挡不住……”

今年45岁的余东岳10年前开始经营300亩的种养场。头几年种植时兴的农产品,由于把握不准市场需求、缺少销售门路,时常滞销、亏本。这两年,在积极拓展线下销售渠道之外,他探索在社交平台上发短视频、做直播,不断拓展线上市场。

余东岳说,一根网线,一头牵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能把田间地头的点点滴滴分享出去,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如今,他开设的抖音号已有1.1万“粉丝”,超三成产品通过线上销售。

“这是自家的芒果,香甜可口,喜欢的朋友可以下单……”又是一年芒果季,一眼望去,结实饱满的芒果挂在枝头,满满都是丰收的景象。家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的小丽辛勤劳作了一年,终于盼到芒果采摘季。和之前不同,今年小丽的销售渠道更多了,她利用学到的互联网知识,通过短视频记录自家果园风景和果实,吸引更多顾客入园采摘,还在网上销售芒果。

和小丽一样,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电商产业园里的“95后”小伙陈龙飞也用上了“新办法”。陈龙飞的团队里不少是“00后”,在他们的努力下,直播间一年能销售300多万元农副产品。曾经坐在田地吃草莓的阿婆也舒展了愁容,自家的草莓通过电商实现了2到3倍的增收。

包装好的蓝莓果干、罐装蓝莓汁、玫瑰手工皂、花茶、青梅果……在溧幸传媒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溧水“五梅(莓)”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和城市的电商不同,农村电商销售的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而农产品有季节性强、保质期短等特点,有些采摘下来一两天就坏了。”在陈龙飞看来,只为田间的农产品带货远远不够,依托于溧水区“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直播间销售起加工生产的农货产品,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地头到加工生产到直播销售、物流运输的产业链条。

除了直接带货,陈龙飞的传媒公司还是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商。“这段时间我们在直播间卖草莓券,市民可以凭券到草莓基地直接兑换,这样不仅可以带动草莓的销售,还可以吸引更多人走进溧水。”这段时间,他正忙着准备溧水区即将开展的电商直播大赛,他计划和草莓种植大户合作,采用“电商+”的方式,让消费者到田间地头去体验采摘,以此带动溧水区域的旅游、农家乐、商业消费等多业态发展。

来源: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等
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