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保护,如何有力且高效?

2024-09-10 11:02:40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十个卖大米九个都是五常大米,到底哪些才是真的?”

“如何判断阳山水蜜桃是不是‘真箱装假桃’?”

“种在西湖地区的龙井茶都能叫‘西湖龙井’吗?”

……

品牌是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价值优势的关键,通过品牌建设,农产品能够摆脱“低端、无序”的刻板印象,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的延伸。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正步入快车道,各地农业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截至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36%,是历史增长最快时期,农产品“三品一标”影响力稳步提升。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业品牌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然而,品牌带来溢价的同时,一些知名度较高、溢价能力较强的农业品牌侵权频发,出现了产区内搭便车、蹭品牌等现象,让消费者“李逵”“李鬼”难分辨。

2020-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95起农业品牌司法诉讼案例;2021-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384个农业品牌行政执法案例。

据相关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侵权情况最为严重的当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侵权品类主要集中于知名度和溢价水平较高的粮食、茶叶、水果等,并且对于头部品牌多、品牌溢价高、品牌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较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来说,侵权情况更为常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兴起,农产品在享受广阔市场和销售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隐蔽、打击难度更大的线上侵权行为,这对品牌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品牌受损会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农业品牌,不仅是保护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原产地信誉,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品牌保护话题年年有,且花样不断翻新。目前农业品牌保护的困难有哪些?有什么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又存在哪些新情况、新趋势?面对保护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如何应对、怎么解决?

势在必行的现实要求

“1颗1斤左右的阳山水蜜桃,在迪拜标价高达508元,就算在本地购买,也得100元左右。我们阳山水蜜桃种植是有讲究的,得精耕细作。”作为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张闪亮名片,“阳山水蜜桃”品牌价值高达8.43亿元,成为了当地的“致富桃”“幸福桃”。

眼前这位介绍水蜜桃种植的长者就是当地桃农交口称赞的“赵老师”——赵逸人。自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无锡阳山工作以来,她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阳山水蜜桃的培育事业中。

“就施肥来说,除了黄豆粉、豆饼等,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动物性蛋白质,不然种出来的水蜜桃光个头大,甜味不足,风味不佳。”据赵逸人介绍,仅施肥这一项,每亩地的成本就超过2000元。

水蜜桃在阳山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史,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当地桃农的心血与汗水。

联合检查组在江苏省无锡市胡埭高速路口检查阳山水蜜桃。高寒 摄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在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中,就有三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它们是地区长期农业生产的成果积累和历史积淀,是区域农业特色乃至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想把一颗果、一粒米、一把菜打造成知名品牌,谈何容易。打造优质农业品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稳定的品质、完整的供应链,还需要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和及时的售后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农户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农业品牌保护,保护的不仅有品牌的相关从事者,还有品牌的消费者。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喝茶,但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辨别好茶叶,还得打个问号。

“质量好的信阳毛尖,外形挺直均整,白毫显露,泡出来的汤色清澈,会有轻微的苦涩感,但回味浓醇、甘鲜。”河南信阳术心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苏文天坦言,“我们天天和茶叶打交道,自然能分辨真假,如果是普通消费者,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品牌保护做得好,消费者只需认准品牌购买即可。”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品牌保护都是一个值得聚焦的话题。以法国、巴西、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专门法保护模式既强调农产品的地理来源,又强调产品的质量、声誉、特征与地理来源的联系,是一种强保护模式。除此以外,还有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商标法保护模式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等。

如果往前追溯,我国农业品牌保护在1993年就已初现端倪。这一年,修订后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纳入商标法范围进行保护,为原产地名称的保护提供了行政法规层级的依据。2001年,新修订的《商标法》将原产地名称保护明确列入法律中。当前,我国农业品牌的法律保护体系正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商标法》为基石,辅以《农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共同支撑的综合保护框架。

完善农业品牌目录体系、深入实施精品培育计划、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农业品牌政策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品牌根基愈发稳固,品牌营销的市场效应日益增强,品牌扶持的效果也逐渐凸显。

目前,各地通过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司法诉讼和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品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与构建品牌强农的战略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纷繁复杂的形势局面

在品牌保护初期,参与者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问题,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力量。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保护的必要性越发凸显。

香白杏是河北省遵化市的特产,在相古庄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杏。之前杏熟了,村民采摘后就放在藤条篮里,摆放在路边或者运到市里自行贩卖。

“一家一户的农户,只顾自己低头劳作,根本没有品牌的意识,经常卖不出去都浪费了。”天方圆香白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才秀东回忆起早些年的场景,依然感慨良多。

“前几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