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不均、全程机械化生产难! 看这个再生稻主产镇怎样破题

2024-10-08 15:50:23

川农大博士研究生对古佛镇水稻叶片进行光合速率测试。受访者供图

秋收时节,富顺县古佛镇田间却仍是绿浪翻涌、间杂金黄。这里的再生稻正处于灌浆末期,再过不久,就能成熟收获。

古佛镇地处自贡市富顺县东部,是当地粮食主产镇,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9万亩,其中蓄留再生稻2.8万亩。在这里,“中稻+再生稻”是历经数十载、稳固的稻田耕作模式。然而,和省内其他再生稻主产区一样,近年来,古佛镇的再生稻产业同样面临着单产水平不均衡、机械化生产推广较低等问题。

如何破题?是当地发展再生稻产业的主攻方向。

9月28日一大早,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来到田边观察稻谷长势,其所处田块位于当地凤仪村一组,为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域。“我们这里有300亩‘中稻+再生稻’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范国利向记者进行了一番数据对比:通常情况下,当地农民采用传统模式种植水稻,可亩收中稻600公斤,再生稻200公斤;但在示范基地里,中稻亩产可达700公斤,再生稻则能达到300公斤。

产量的差距源于先进的科技支撑。距离示范基地数十米外,坐落着一个30余平方米的小屋,是古佛镇“稻粱人才小院”的办公点。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古佛镇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校地合作”,每年吸引10多名专家人才到镇开展水稻种植试验、人才培训等,在有效补齐了当地人才紧缺短板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带到了田间地头。

“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采用的优质栽培模式能有效提高亩产。”范国利所说的栽培模式,即宽窄行规范栽秧模式,通过规范的“宽行+窄行”种植,可达到秧苗有效密植的效果。经测算,该模式可实现亩均栽插秧苗1万株,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的亩均8千株,提升较大。“另外,按照技术要求,我们在2月底播种,3月下旬插秧,8月上旬完成中稻收割,10月上旬就可收再生稻。”范国利说。

除了好的栽培模式,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也对产量的提升有很大增效。示范基地里,有一个田块尤其引人瞩目,这里栽种着“川优6023”“晶两优534”“宜香优 2115”等“稻香杯”主推品种。“这些优质品种被专家们搬到这里,进行选种比对。最终选出最适宜我们当地物候特点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范国利说,目前通过比对,古佛镇已精选出“晶两优534”“川康优丝苗”等适宜当地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的优势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另外,全程机械化生产也是再生稻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机械化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再生稻机械化推广难,难就难在机收环节。”为古佛镇提供技术支撑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记者,中稻机收过程中,可能会对稻桩造成一定程度的碾压和切割,影响稻桩的活力及水分养分传输,进而降低再生稻的出芽率。为此,科研团队探索出了一种适宜当地机收的栽培模式,即采用宽窄行栽秧的同时,根据收割机履带和机身宽度决定中稻栽插规格。“通常是每带3行,带距略大于履带宽,可实现中稻再生稻统筹兼顾平衡增产。”马均说。

而再生稻种植区域多处于浅丘区,如何让“铁牛”能下田,也是破解其机械化生产难题的重要一环。当天,记者随范国利一行来到了位于凤仪村8组的“中铁金仓”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的田块经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已实现“小田变大田”。据悉,该园区目前已改造完成2000亩稻田,单个田块面积约为15亩,便于机械收割。“我们期望在田块整治的基础上,配套灌溉排水等设施,让这里成为丘区推广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样板。”范国利说。

好技术好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也让当地农民种粮更有信心。今年,种粮大户刘道金新购置了高速六行水稻插秧机,并开始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我种了3800多亩,其中‘中稻+再生稻’有2200多亩,这季收了后,明年我计划种更多的再生稻。”刘道金说。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