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史上的今天 | 世界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秦油二号”诞生

2024-12-06 14:00:52

今天,超市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籽油,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煎炒烹炸各种美食。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食用油还是让人渴求的稀缺品、营养品。清水煮萝卜、清水煮白菜是大部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当时,只有部分城镇居民有食用油供应,多的每人一个月供应2两、3两,少的0.5两,其他多数人则没有油供应,长时间都没见过饭菜里面有一点油花儿。

面对这种现状,李殿荣技术员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高产的油菜品种,改变中国人没有油吃的局面。

△李殿荣查看油菜试验田油菜长势

那时,世界各国对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都十分重视。在国外,虽然开展杂交研究较早,也育成了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但一直没有真正实现“三系配套”,杂交品种未能在生产上实际应用。当李殿荣提出希望通过杂交育种提高油菜出油率的想法时,周围的人没少泼冷水。

“人家(西方)那些大的科研系统,人家专家教授,设备那么好,人员那么多,知识又那么丰富,他们都没搞成,这个世界的难题你能搞成?你别丢人现眼。”确实,与国外科研机构的科研条件相比,当时国内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不要说正规的实验室,连一间普通的房子都没有,技术人员也就他一个人。

抱着“小人物不怕丢脸”的心态,李殿荣乐观地向上面申请2名工人,在荒芜的滩地上建起了土瓦房和油毛毡棚。接着,李殿荣又从集市上买来一些瓦盆、瓦罐,给它们分别贴上标签,用来保管种子,还购买了他能找到的和育种有关的所有书籍。

就这样,李殿荣简陋的油菜育种实验室开张了。

△李殿荣在油菜田里工作 图源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育种过程中,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为实现油菜杂交制种“三系配套”,李殿荣坚定信念,把困难一个个踩在脚下。

1981年秋天,正逢油菜下种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把油菜育种基地全部淹没。大雨过后,为了抢播种期,李殿荣只好发动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拿着脸盆一起去清除试验田里的积水。十月的陕西,天气已尽显寒意,李殿荣赤脚走在试验田的稀泥巴里,每一次换步都是一次刺骨的寒冷。就这样一盆一盆舀,李殿荣和家人硬是把十亩试验田的积水都排干,顺利播下了油菜种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一篇以“世界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诞生”为标题的短讯刊登在了《半月谈》杂志上,文中介绍,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中年农艺师李殿荣等经过11年不懈探索,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新品种——“秦油二号”!

“秦油二号”亩产可比常规品种增长30%左右。农业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李殿荣同志育成的‘三系’及其杂种‘秦油2号’,性状优良,稳定性、恢复性能及增产效果在国内外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突破性成果。”

“秦油二号”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创了我国杂交油菜选育和应用的新局面,有力促进了我国油菜品种由中低产到高产的变革,显著加快了油菜由常规品种向杂交品种的过渡进程。

△秦油二号油菜植株 图源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一个“田舍翁”,能打败众多有钱有设备的国外优秀专家,率先解决油菜杂交制种“三系配套”的难题,与李殿荣和研究团队的勤奋、执着、踏实、苦干是分不开的。1987年,“秦油二号”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1年,“推广杂交油菜秦油2号及丰产栽培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如今,86岁的李殿荣仍不辞劳苦奋战在油菜育种科研一线,不断攀登油菜育种科学新高峰。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辑: 牛姣